【閱讀】好書推薦:《夕拾朝花》


2023.04.17


好的語句,總留印於心。

我還記得在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的「香港文學館」與這本書的相遇。時搭配書展折扣活動,猶豫要選哪些書時,文學館人員對於這本書的介紹是:香港人看了會很有感;不是香港人,看了會更了解香港作為一個看了不少港劇的臺灣人,想透過不同媒介認識香港,於是買單了!

稍稍分享些心得。

<德嫻頌>
第一篇,即是熟悉的人物。不是生長於香港的一份子,我無法十分貼切地感受香港故事。然而,我腦海裡仍深深印著電影中的葉德嫻女士。從我小時候,電視上便重播無數次的《與龍共舞》,看了許多次,轉到,還是會看了!或因十一姑的形象太鮮明,而後的《桃姐》,可以大大地感受到其中的落差。碰到初戀情人,尚且害羞、重新戀愛的十一姑,對比病痛上身衰老的桃姐;或恰似經濟起飛的繁華,到因各種因素蕭條的景況。

我原先還念起《與龍共舞》中另一位演員:李香琴女士。還感念著,香港朋友談論港劇、演員鍾嘉欣在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1年,都提及《塘心風暴》李氏金句:唔使驚,嫲嫲喺大廳。如今,嫲嫲已遠去。曾經在當年予我歡笑、去(2022)年中獎隔離的我,重看《公主嫁到》,金家嫲嫲深植我心,奈何人生如戲,李氏晚年亦受腦退化症之苦。尚在感嘆時,就收到家族長輩離世消息;從來讓人有感的事物,是因為貼近生活,而一切總不遠。

原先預計在2月閱讀畢,立即產出心得;取代的是參與後事儀式。

在近一個月裡,時常聽到親戚長輩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:祂懂得太多了!紅、白事都有參與。

隨著儀式圓滿。我想起長輩祂在人們心中的印記。不禁要問:以後,是不是都沒有人懂了?恰似<買一枝鋼筆,手寫>提及,撼動我心的疑問:我們會否成為還有字跡觀念的最後一代呢?

我憶起學生時代,如同書中提及的尋找the pen,穿梭在學校旁的文具店,挑選記事本和筆的莘莘學子,也是懷著想要好好寫筆記的心態,揀選著。

我記得國中時有次國文考卷背後,老師讓大家接續寫著課文還是題目,總之,是幾行字。而我當時忘了怎開始,班上一疊考卷放講台,同學考我看字跡猜人,我看背面字,說出這是誰的,同學翻過正面(有寫名字)看解答,我連續猜中好多人;同學嘖嘖稱奇,問我怎麼都認得出來,我也無法解釋,就是,看過了,那就是那個人的字。而今,除了娟秀美字,身處科技世代,Notion等數位筆記,似乎也成另種顯學。

手寫,則在資訊如雪片飛來的紛亂中,慢下來,留下印記。「手寫的思考與停頓……」喜歡作者醍醐灌頂。而說到字跡,我亦想起港劇《刑偵日記》,王浩信飾演的朱璣就是筆跡專家。看來,書寫仍帶著意義存活著。

同為港劇帶來的連結,《法證先鋒》中,歐陽震華飾演的Tim Sir金句:人會說謊,證據不會。對照篇章<發夢>十分有意思。前者,人的主觀意識會左右環境;後者,本客觀的物品,擬人化了!其中激盪,耐人尋味。

《夕拾朝花》每篇章篇幅不多,但都引出不少的故事。香港作家的書寫,喚起臺灣讀者共感,或許也是種港臺交流?

香港朋友有福啦!別錯過和作者交流機會。


圖片取自:香港文學館粉專

文章參考連結:

回到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