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如果文學很簡單,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》隨郭強生走進文學隧道,看見黑暗盡頭,終有曙光


2022.02.18


「現在捷運上,10個人,有11部手機,走過幾個車廂,大家都在滑手機。」媽媽和我述說著她出門所見。我想起大學就讀西語系時,有次課堂,老師讓大家練習用西文描述一個場所,其他同學來猜。當時,謎底是「捷運上」,該同學描繪的捷運是:有些人在聊天、有些人看著報紙、有些人拿著書在讀,也有人在講電話。

十年光景,已然大有所變。我也不時是低頭族之一。


當今,成千上萬的資訊如雪片紛至沓來,我們的眼球能夠分給一則資訊的時間,短至幾秒間;要能夠專注凝視,並且深入了解,必然要有所致命吸引力。

書中梳理作家以及讀者在這片洪流中的連結,惟有「感受」為之。

我大學選修某堂中文系的課,老師曾分享:某些地方性文學獎,旨在鼓勵在地創作。某位時常獲獎者,真的不是當地人,但是就是用文字騙過評審。雖然是得獎的作品,但是給人的「感受」就是不舒服。

不謀而合,書中提及,不被「炫技」風潮影響,是一種考驗。真正能夠觸動讀者,並且烙印於心的文學,不是它獲得多少獎項的肯定,而是作者紮紮實實將「感受」輸出,產生「共感」,引起共鳴。



能夠引起許多共鳴的創作者,受到讀者愛戴,在時代更迭中,用「積累」的文字產出文學,成為「作家」。在我的解讀中,某某「家」,都是在某某領域耕植有成後的稱號。就好像現在只要有YouTube帳號,人人都可以上傳影片,但並不是大家都可以輕易成為YouTuber。


而「作家」將其對生活的觀察,加以其人生歷練後,炒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以饗讀者,實屬美事。

我很開心有機會搶先試讀《如果文學很簡單,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》,撥開繁雜資訊的屏障,重新讓文學的光注入生活。

跟我一起追蹤木馬文化期待好書上市吧!

文章參考連結:

回到上一頁